您的位置:首页>金融 >

谁在制造“可怕的暑假”?|要闻速递

2023-06-29 07:57:42    来源:华商报

暑假马上到了,已经开始有人在念“生意经”了。

大家刷短视频就会发现,一些不知道什么来头的所谓“资深老师”,“一本正经”地提醒家长:“一年级的暑假很可怕,不努力差距就拉大”“二年级暑假是分水岭,不补课就会被碾压”……总之一句话,每个年级的暑假都可怕。就在你焦虑之际,这些人就开始卖书、卖课了。所谓的“暑假很可怕”,就是带货工具,他们通过制造焦虑,让你有一种不安,然后乖乖掏钱。


【资料图】

这种现象已经存在相当一段时间了,这种制造“教育焦虑”的乱象并未绝迹,需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。对于广大家长来说,也要保持定力擦亮眼,别轻易被忽悠。同时,也提醒相关视频平台不要只为了收割流量和商业利益,就对贩卖焦虑的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谁在制造“可怕的暑假”?

近日,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通知,严防严查违法违规开展线上培训和广告宣传等问题。同时,也提醒相关视频平台别为了收割流量和商业利益,对贩卖焦虑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

据橙柿互动,“一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”“小学二年级的暑假很危险”“三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”“四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”“五年级的暑假才是最可怕的”“小升初的暑假是最可怕的”“七年级这个暑假是最可怕的”“孩子在初二的时候,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”“开学就要初三的孩子们,暑假别再玩了”……如果你是家长,刷到这样的短视频,会作何感想?

为啥制造“可怕的暑假”?

近日,一组“可怕的暑假”短视频截图引发广泛关注。在这组截图里,多家平台的博主们,均以“X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”为噱头,通过这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方式制造焦虑,从而获取平台流量。从具体内容来看,这些“老师”所说的暑假危险、可怕,无非指的是暑假如果没有好好补习,就很容易落后。和当年很多教培行业的话术如出一辙,言下之意,让家长报班或者购买教材学习,不要让孩子因为一个暑假,成了落后分子。

公开信息显示,这些号的运营者都是资深的老师,或者教培行业的资深从业者,每个人的账号都下挂着购物橱窗,点进去自然是各种补习教材。比如,一位自称在杭州有13年教学经验的老师,就和家长强调,在孩子中考完的这个暑假,一定要做“初高”衔接的准备。她表示:“高一的一堂课相当于初中的四节课”“当孩子努力解决不了问题,心理就会出现问题。”然后话锋一转,告诉家长“可以试试这个课程,点击左下角小黄车就能购买。”

如何制造“可怕的暑假”?

很多人感到奇怪,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博主制作几乎完全相同的视频,而这样的负能量视频为什么又会获得如此多的流量,在整个平台泛滥成灾?实际上,严格地说,这是各家流量平台模板化,并通过流量奖励机制带来的恶果。在这种机制下,流量即收益,对平台、博主、品牌主都是如此。因此很快有人开始走捷径,或者在所属MCN机构指导下,开始流水线作业。

这就是“可怕的暑假”突然充斥了整个平台的核心原理:最先找到用“可怕的暑假”贩卖焦虑的博主,在平台推荐机制下,获取了大量的流量。这个成功样本迅速被其他人像素级模仿,甚至在文本上进行迭代。于是,“可怕的暑假”就这样开启了流量的高速扩张,直至平台推荐机制通过数据发现这个流量密码“失效”才会停止。

“换个马甲”挑战“双减”

短视频卖课,得治!

好好的愉快的暑假,因为焦虑生意的风生水起,被妖魔化成马不停蹄的“第三学期”。

这种不择手段、不计后果的课程营销,是明目张胆和“双减”政策正面刚吧?说得更直接一点,违规补课这件事,不要以为换个马甲就不认识你,更不要以为换个地盘就进了安全区。

“双减”是大势,“逆行”必翻车。一方面,不要低估了“双减”政策的一贯性。职能部门已经多次表态,要求各地保持“双减”工作力度不减、韧劲不松,还特别提出“对线上培训主体和重点网站平台开展全时段深度巡查,严防严查违法违规开展线上培训和广告宣传等问题”。另一方面,短视频平台也不要躲在风暴后面闷声发财。“暑假很可怕”系列短视频泛滥成灾,首先是平台责任、审核责任。时常“错杀一万”的过滤机制,为何在这种煽风点火的内容上几乎失灵?这个问题,恐怕不能归因于技术,而只能归罪于失责。

流量是饭碗,“双减”是底线。不能总是放任制造焦虑之后,还要求家长们“心如止水”且“火眼金睛”。生活有生活的道理,带货有带货的规矩。线下不合规的生意,不能披了短视频或直播的外衣,就变得理直气壮起来。就像前几日被骂上热搜的“不带孩子去迪士尼会自卑”一样,我们的互联网平台、产业项目链条,总该有底线的操守。当然,如果实在教不会、听不懂,法治语境之下,相信我们的监管部门自然也不会当“甩手掌柜”。

毕竟,短视频卖课本来就不应该是“双减”的法外之地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