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>金融 >

鲁迅为什么不要二胎?原因又搞笑又扎心

2023-08-25 10:12:45    来源:探索的智士

最近,看到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《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》,深受启发。

深入了解后,完全“颠覆”了先生在我心目中严肃、高冷的形象。


【资料图】

这位伟大的文学家、思想家、革命家,还是一位有着超前育儿观念的教育家!

简单总结了几点,真的是又好笑又忍不住拍手称赞!

再苦不能苦自己

现在流行一种新型教育方式,叫:

再甜不能甜孩子,再苦不能苦自己。

一位宝妈发帖说,孩子非要吃好几十块钱一个的猪蹄,她没舍得买。

等孩子去了学校,她扭头就给自己买了两个来吃。

理由是:

“我都黄土埋到膝盖的人了,还能吃几年,孩子小日子长着呢,想吃什么他可以自己买。”

哈哈,说得有道理!

当妈已经够辛苦了,奖励奖励自己又何妨?

可你知道吗,这种超凡脱俗的教育理念,是鲁迅先生“玩”剩下的。

鲁迅先生在谈如何做父亲时,着重强调了一点“爱己”:

“凡不爱己的人,实在欠缺做父亲的资格”。

这是鲁迅先生38岁时说的,十年之后有了娃,他也是这么做的。

鲁迅先生老来得子,对儿子海婴极其疼爱,可在美食面前,儿子都得靠边站。

先生酷爱吃甜食,哪怕医生叮嘱不可再吃,可每次从诊所出来,必买糖吃。

由于过于喜爱甜食,鲁迅先生也很“护食”。

家里只剩一块沙琪玛了,儿子海婴看到后想吃,鲁迅先生坦然拒绝:

“按理说你可以吃,但就这一块了,你吃了爸爸就没得吃了,你还是不要吃,去找你妈要花生吧。”

回家的路上,先生买了三块饼干,原想着家里人一人一块。

结果自己吃了一块觉得太好吃了,没忍住把另外两块也吃了。

哈哈,这操作,是我本人没错了。

老一辈父母对孩子:“妈妈不爱吃,你吃吧!”

我们这届父母对孩子说:“妈先尝尝哈!”

没想到,咱这种超前的育儿理念,还跟鲁迅先生不谋而合了。

父母自我牺牲式的爱,无疑是伟大的,但对孩子来说,很可能是一种悲哀,甚至是沉重的负担。

父母的牺牲感和付出感越多,孩子感受到的压力和束缚就越重,不免出现急于逃离、寻求解脱的情况,甚至变得冷漠和自私。

詹青云曾在《奇葩说》中这样说:

很多中国父母,一辈子面朝黄土、背朝天,辛苦付出就是为了成全自己的孩子,可是到了最后,就是他们既辜负了自己,又辜负了孩子。

有些父母可能觉得,不顾及孩子的感受,心里过意不去。

这让我想起一位宝爸说的,他和妻子出去吃火锅、看电影的时候,从不带孩子,理由是:

“孩子以后约会时会带上我们吗?答案是不会的,所以我们约会为什么要带孩子?”

哈哈,这么想想,是不是就没有愧疚感了?

当然,鲁迅先生说的“爱己”,远不止这些。

还包括爱惜自己的身体和智力,给孩子遗传一个好体质,以身作则教会孩子明辨是非。

如此,才能更好地延续生命,了解生命的要义。

允许孩子“拆家”,

顺着孩子的天性去发展

鲁迅先生遵从“顺其自然,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意志”的教育原则。

海婴从小喜欢拆玩具,拆了又装,装好再拆,乐此不疲。

就连父亲给他买的留声机,给母亲买的缝纫机,海婴都拿来拆了。

鲁迅先生曾写道:

“海婴是一件完整的玩具也没有的。他对玩具的理论是,‘看了就拆掉’。”

面对孩子的“拆家”行为,鲁迅先生并不阻拦,甚至还会从旁鼓励。

他由着孩子的天性,凡事随他去,以此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。

许广平总结鲁迅先生对儿子海婴的教育说道:

“极力不多给他打击,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,除非在极不能容忍、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……一切‘顺其自然’……”

“顺其自然”的背后,是尊重和平等。

尊重孩子的意愿,允许孩子做自己。

他给儿子取名“海婴”,是因为他很喜欢上海这座城市,儿子又恰巧在上海出生。

但他明确表示:

若是孩子哪天不喜欢此名,“可随意去改”。

鲁迅先生真正做到了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来平等对待。

在外面吃饭吃到鱼丸,海婴嚷嚷着说不新鲜,可大家都不信,因为其他人吃了没觉得有问题。

大家在责怪海婴无理取闹的时候,鲁迅先生把儿子碟子里的鱼丸拿来一尝,发现果然不新鲜。

他为儿子正言:

“他说不新鲜,一定也有他的道理,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。”

顺其自然的教育结果,是孩子能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。

周海婴在反复拆卸玩具、电器的过程中,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所在,度过了一个可以自由探索世界且愉快的童年。

后来海婴考入北大物理系无线电专业,任职广电总局,成了一名无线电专家,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发光发热。

父母存在的意义,

是让孩子充满勇气和力量

鲁迅先生还有很多“前卫”的观念,比如:

海婴出生时母亲难产,医生问保大还是保小,鲁迅先生毫不犹豫地说:保大人。

他还主张趁早对孩子进行性教育。

他反对人们将“性”视为不洁净的事,认为性不该是一种禁忌。

在对孩子的性教育方面,他提倡随时解惑,不要藏着掖着

他接纳孩子的平凡,不强行干预孩子的人生。

周海婴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和造诣并不高,从小背书怎么也记不住,文学才华也有限。

鲁迅先生就说:

“如果孩子资质一般,就当个普通人,不必沽名钓誉去当文学家或美术家。”

他教导海婴:

“这一生不必光芒万丈,不必成为别人,只需按照自己的喜好,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即可。”

他用高质量的陪伴,带给孩子爱与温暖。

作为一名“日理万机”的文坛巨匠,鲁迅先生并没有当甩手掌柜。

他会自己编歌谣、讲故事,哄孩子睡觉:

“每晚必须听故事,讲狗熊如何生活,萝卜如何长大,等等。颇为费去不少工夫耳。”

发现儿子从小对镜头很感兴趣,就经常带儿子去看电影和戏剧表演,还经常拍照。

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,周海婴开始学习摄影,并将其作为一生的热爱、兴趣和特长,用镜头定格下许多宝贵瞬间。

光是陪伴这一点,鲁迅先生就强过现在多少只赚钱不管娃的父亲。

他对父母存在的意义,理解得特别通深刻和通透。

在他看来:

父母存在的意义,不是给予孩子舒适和富裕的生活,而是当你想起父母时,内心会充满力量,会感受温暖,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,因此获得人生真正的乐趣和自由。

我想,所谓成功的父母,正是如此吧。

成为孩子的退路和庇护所,而不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
成为孩子内心的支柱和可以兜底的依靠,而不是压力制造者。

虽然隔了一个世纪,鲁迅先生的许多养娃心得,竟跟现在的我们一模一样。

看到孩子是个男娃娃,就感慨道:

“是男的,怪不得这样可恶。”

刚开始觉得孩子真可爱,时不时就跟朋友写信晒娃,还附带儿子的照片。

等儿子长到四五岁,老父亲肉眼可见地开始抓狂。

到处写信和别人说海婴的坏话:

“那位海婴氏,颇为淘气,总是搅扰我的工作,上月起就把他当作敌人看待了。”

坚决不要二胎:

“我对海婴这小家伙讨厌的吵闹领教够了,已在罢工中,不想再有出品了。”

孩子放假在家立马头疼:

“幼稚园放假两星期,全家已在发愁矣。”

天天祈祷孩子开学:

“幸而再一礼拜,幼稚园也要开学了,要不然,真是不得了。”

一开始养娃完全照书养,结果把海婴养得十分瘦小,最后还是请了保姆。

有时也会过度紧张,海婴手指上割破一个小口,鲁迅先生给许广平写信用“鲜血淋漓”形容。

鲁迅先生只陪伴了儿子7年,但他带给儿子的影响是久远而深刻的。

在《我与鲁迅七十年》中,周海婴写道:

“七十年来,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我父亲联系在一起的。”

鲁迅先生给了儿子这世界上最好的父爱:

尊重、平等、爱护。

也带给我们后人无限启发,难怪诗人柳亚子先生说:

“近代对于儿童教育最伟大的人物,我第一个推崇鲁迅先生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